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、规范、有序的基石。近年来,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强化诚信文明建设,我市的社会诚信风尚有了明显改观,但某些信用缺失问题仍然存在。
据本报上周四报道,日前,《福建省恶意逃废债务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意见(试行)》正式实施,泉州首批恶意逃废债务失信行为企业及其法人被曝光。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制度出台之初,我市就立刻通过媒体曝光失信行为,并对之严厉惩处,意在敲山震虎,对失信之风形成威慑。
值得关注的是,首批被曝光者无一例外都是中小企业,其中一位企业主还为躲避债务逃至境外,在时下经济转型带来阵痛的大背景下,这些企业由于一时经营困难而恶意逃废债务,其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已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,并带来一系列后遗症:面对高额债务一逃了之,不仅让相关企业陷入深渊,还引起连锁反应,冲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,进而恶化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。
众所周知,当下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、融资贵,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一些中小企业信用缺失。有调查显示:中小企业“互保网”已经被“恶意逃废债”的企业击破,司法部门和银行一方面追讨“逃废债”,同时冻结为之提供担保的、好企业的资产和账户,结果导致好企业经营陷入困境。而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也在恶性循环,越是“只收不贷”,资产质量越差。如此恶性循环的后果是:经济调整—企业失信增加—融资环境恶化—企业增长活力缺失—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弱化。可以说,部分企业的失信行为已经成为提升经济增长动力的拦路虎,社会诚信缺失更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一大公害,严重影响了人们建立健康的互信关系和开展正常的社会交往,甚至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了隐患。
“一粒老鼠屎,坏了一锅粥”,失信行为已经不只是个别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,也关系到中小企业的整体生存环境。要破此困局,必须坚决打击“恶意逃废债”,为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,从而修复中小企业信用环境。
根治失信行为,说到底,还需要推进诚信社会建设。我市历来都十分重视诚信泉州的建设,紧抓稳增长和控风险“两个关键”,守好金融风险防控底线,引导企业诚信经营、诚信贸易,树好品牌质量形象,全面建设诚信泉州。然而,个别企业的失信行为依然存在,这要求我们对诚信问题更加“赏罚分明”,一方面通过实行“黑名单”制度,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,同时,建设覆盖所有中小企业的征信系统,让诚信由名誉变为资源、资本,大力奖励诚信行为。惟有如此,才能不断强化“失信者寸步难行,守信者一路畅通”的理念,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面对守信还是失信这道选择题的时候,自然而然地作出正确选择,不让个别企业的失信行为影响到经济大局。
在经济转型的重要关口,建设诚信泉州对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、增强经济增长内设动力至关重要。此次曝光首批逃废债务失信行为企业及其法人,只是一个开始,未来在建设诚信泉州的战略部署下,失信者必将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惩处,而守信者也将获得更多的资源。
(来源:泉州网-泉州晚报)